WK綜合論壇, WK综合论坛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574|回復: 0

[文學] 王羲之、人物简介、作品[41P]

[複製鏈接]
累計簽到:4 天
連續簽到:1 天
發表於 2012-4-28 12:28:3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,由父王旷、叔父王庾启蒙。七岁善书,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《笔论》。王旷善行、隶书;王庾擅长书画,王僧虔《论书》曾评:“自过江东,右军之前,惟庾为最,画为晋明帝师,书为右军法。”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。# s2 L+ Y7 Z% J6 b
 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。卫铄,师承钟繇,妙传其法。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、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。《唐人书评》闩:“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,低昂美容。又如美女登台,仙娥弄影,红莲映水,碧沼浮霞。”今人沈尹默分析说:“羲之从卫夫人学书,自然受到她的熏染,一遵钟法,姿媚之习尚,亦由之而成,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,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,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,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人手的,一旦看见碑版,发生了兴趣,便欲改学,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。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,是有深厚根源的。”(《二王法书管窥》)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,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,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。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:“予少学卫夫人书,将谓大能;及渡江北游名山,见李斯、曹喜等书;又之许下,见钟繇、梁鹄书;又之洛下,见蔡邕《石经》三体书;又于从兄洽处,见张昶《华岳碑》,始知学卫夫人书,徒费年月耳。遂改本师,仍于众碑学习焉。”从这段活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、广闻博取、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。
7 r! b$ F4 D, k2 E" F+ C  X# F   与王羲之同时的书法家庾翼、郗惜都声名卓著,王羲之自谦还赶不上他俩。传说庾亮曾向王羲之求书,羲之回答道:“(庾)翼在彼,岂复假此!”庾翼在荆州时,见人们竞习王羲之书体,不以为然,曾说:“小儿辈乃贱家鸡,爱野鹜,皆学 (王)逸少书,须吾还,当比之。”但后来庾翼见到王羲之答庾亮的章草,才心悦诚服,给王羲之写信道:“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,过江颠狈,遂乃亡失,常叹妙迹永绝。忽见足下答家兄书,焕若神明,顿还旧观。”庾翼态度的改变,正是王书不断从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反映。王羲之能自拔于流俗,不断超越他人,超越自我;他的创造与发展,伴随着自我生命的发展、价值理想的完成和实现。如陶弘景说:“逸少自吴兴以前,诸书犹为未称。凡厥好迹,皆是向在会稽时、永和十许年中者。”(《论书启》)虞和也说:“羲之书,在始未有奇殊,不胜庾翼、郗惜,迨其末年,乃造其极。”(《论书表》) 0 P  E/ g( u% E/ R
    王羲之志存高远,富于创造。他学钟繇,自能融化。钟书尚翻,真书亦具分势,用笔尚外拓,有飞鸟蹇腾之势,谓“钟家隼尾波”。王羲之心仪手追,但易翻为曲,减去分势。用笔尚内撅,不折而用转,所谓右军“一榻灌直下”。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。唐代张怀灌曾在《书断》中指出这一点:“剖析张公之草,而浓纤折衷,乃愧其精熟;损益钟君之隶,虽运用增华,而古雅不逮。至研精体势,则无所不工二。”王羲之对张芝草书“剖析”、“折衷”,对钟繇隶书“损益”、“运用”,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“研精体势”。沈尹默称扬道: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,依样画着葫芦,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,使古人为我服务,不泥于古,不背乎今。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,悉数融人于真行草体中去,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,推陈出新,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。这是王羲之“兼撮众法,备成一家”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。 4 ^( j- B  V: x, e1 u9 F$ Z. p
   王羲之既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,“时人目王右军,飘如游云,矫若惊龙”,又有富赡的内心世界。晋代玄学盛行,崇尚老庄哲学,因此,他对人生、社--会、自然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。晋室南渡之初,他见会稽有佳山水便有终老之志。辞官归隐后,山阴道上行,山川相映发,自然有应接不暇之感。他又泛舟大海,远采药石,在他的心胸中涤除尘虑,接纳自然万物之美,去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,印证到书艺上,正如《书断》所说:“千变万化,得之神功,自非造化发灵,岂能登峰造极!” + h1 s4 F$ I& f$ I' D7 z6 t8 n7 ?
   王羲之的《兰亭》诗写道:“仰视碧天际,俯瞰渌水滨。寥阒天涯观,寓目理自陈。大哉造化工,万殊莫不均。群籁虽参差,适我无非新。”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评析道: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。“群籁虽参差,适我无非新”,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,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、新的生命。于是“寓目理自陈”,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,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。王羲之另有诗句:“争先非吾事,静照在忘求。”宗白华认为“静照”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。晋人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这新鲜活泼的“静照在忘求”和“适我无非新”的哲学精神(《论和晋人的美》)。我们正可从上述的剖析中体会和领悟王羲之的书魂。! a* n( ^) l* o- g" T: T2 d
  《书断》云:“右军开凿通津,神模天巧,故能增损古法,裁成今体,进退宪章,耀文含质,推方履度,动必中庸,英气绝伦,妙节孤峙。”王羲之的书法是留给人们的瑰宝,可惜的是历经天灾人祸,至今已无真迹留存。而且在羲之生前已有人作伪,加上他又有代书人,故其书迹更加真伪难辨。虽然如此,我们还是可以从摹拓本上去窥见它“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”的风。6 ^, j3 Y; J! U2 V. }
   王羲之的真书和唐代真书相比较,、显出两种不同的时代风貌。宋代姜夔最多会意,在《续书谱•真书》中云:“唐人下笔,应规人矩,无复魏晋飘逸之气。古今真书之神妙,无出钟元常,其次则王逸少。今观二家之书,皆潇洒纵横,何拘平正?”我们正是从王羲之的楷书中感受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,无论是字的笔画,还是结构,各尽自然之态,似乎跳动着一颗自由的心灵,当然便与唐人受染于科举功利习气的心手大不一样了。天下第一行书——兰亭序$ n0 J" Z) k8 Y6 s! T
   东晋永和九年( 公元353年 )三月三日,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“修禊”之典,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。《兰亭序》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。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,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。全文共二十八行,三百二十四字,章法、结构、笔法都很完美。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,后人评道“右军字体,古法一变。其雄秀之气,出于天然,故古今以为师法”。历代书家都推《兰亭序》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" C/ k1 d) |. h8 F) R
   关于《兰亭序》,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。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,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,曾重写几篇,都达不到这种境界,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。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,此中又有唐太宗派“萧翼计赚兰亭”的传说……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,敕令侍臣赵模、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。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,因此当时这种“下真迹一等”的摹本亦“洛阳纸贵”。此外,还有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,而原迹,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。
; D( x; c4 O4 p+ J5 t6 ^   今天所谓的《兰亭序》,除了几种唐摹本外,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。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《宋拓定武兰亭序》。不管是摹本,还是拓本,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,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。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《兰亭序》的资料比比皆是,不胜枚举。
2 O) ~+ K* A) ~$ {+ d- z  《兰亭序》是否为王羲之所书,历来也有很多争议,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。
) T" N# i( c- `$ x  H, q  《兰亭序》神龙本[冯承素摹本]
' ^7 [8 m0 ^) o) u* H6 I$ U" S 0 P( R+ j0 ]/ s+ r/ s6 ?5 [/ q
/ P# @, j; e; k4 u& x% B
  《冯摹兰亭序》卷,唐,冯承素摹,纸本,行书,纵24.5cm,横69.9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* |9 `: Y0 J$ w2 ?' @$ ^) O2 @  冯承素:唐太宗贞观年间(627--649年)直弘文馆为招书人。唐太宗曾出王羲之《乐毅论》真迹,令冯摹以赐诸臣。冯又与赵模、诸葛贞、韩道政、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《兰亭序》数本,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,见于历代记载。时评其书“笔势精妙,萧散朴拙。”其它事迹不详。
+ M3 y# A+ w: C6 N2 v  U 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,纸质光洁精细。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,故称“神龙本”。后纸明项元汴题记:“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”,遂定为冯承素摹本。
4 T/ k) q0 d+ f1 v3 B7 N3 B  此卷前纸13行,行距较松,后纸15行,行距趋紧,然前后左右映带,攲斜疏密,错落有致,通篇打成一片,优于其它摹本。用笔俯仰反复,笔锋尖端锐利,时出贼毫、叉笔,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,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,摹临结合,显得自然生动,并具一定的“存真”的优点,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,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、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,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。
8 X2 R* Z8 F7 n0 ?/ e7 a; f  U% H  据考,卷首“神龙”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,而是后人所添,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,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。
6 `; Q4 I! D7 c  本卷前隔水有“唐摹兰亭”四字标题,引首乾隆题“晋唐心印”四字。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、观款,钤鉴藏印180余方。其流传经过,根据各题跋、印记和记载,大致如下:南宋高宗、理宗内府、驸马都尉杨镇,元郭天锡,明内府、王济、项元汴,清陈定、季寓庸、乾隆内府。历代著录有:明汪砢玉《珊瑚网书录》、吴其贞《书画记》,清卞永誉《式古堂书画汇考·书考》、顾复《平生壮观》、吴升《大观录》、阮元《石渠随笔》、《石渠宝笈·续编》等书。刻入“兰亭八柱”,列第三。
6 }2 |1 W% n  M) G. v   《兰亭序》虞世南临本) Y0 W& q% W3 N6 P
$ L0 M: G# S1 W, m, c
  + u; `: V% ^; b/ N# w# C
7 A- X) \* z# t' B# o
  & U# j7 o" k! J9 X

" b! z3 q7 I' j" s7 z6 t. r, o  
$ o* W% D2 O7 T& U
# ?0 _/ F3 L: ~+ I  d  , ^4 b+ B) s+ W% W( g( S6 b
+ [. Q. Z  Y+ a. I) _* u0 K
  ) s. H5 @: p  e. r; I/ A; N% P

4 E# b2 h7 o. X) p$ U5 I$ Z) Z5 Z  
  w7 T6 b+ c* u8 m+ \  I: p
& i- o* T6 w( c( i* x  
+ s  p7 f" Z; I: m( b
/ h# M' p' F1 \+ a5 B  
8 B0 s" R% |1 F, V
: D, [* y# [9 _/ C- q; q  
. o: P0 ]) s8 E9 ^2 Q) l$ F4 X
. e3 e1 z  j# b2 k( u* ]  
3 y( @1 g7 R8 O7 V# u7 c! T' E; {1 S+ R; U
  ( A8 S+ z$ A1 m8 E% X: E
) Q, k1 ~  u% b& d
  
4 g4 ~7 \! }+ h- u; A1 m& u* n$ h! c
  / D, B- }# R# T8 ?( E& G  l
6 \+ S0 b* [6 \+ N8 h& b7 t8 @
  
$ i8 n  I* N3 P- n- C' `3 c2 a, Q) W8 u$ e& I
  / K0 x7 {& b( @8 x/ r3 d) N& s7 U

# q5 q3 F  V3 A! I, P  e  
7 B# a: m/ a  \5 y' z6 {1 }3 P: m! @2 V, W$ }
  
" D8 z) V2 V& w$ w9 s, _, T1 ~5 V  K* N
  
7 `/ z" j% m0 H6 c* F/ v
9 Z( i% a- _; O  
" `( Z4 |1 f* o9 F) \3 k9 q% N: X5 \* d3 C
  " v! Z1 n  F( n* z$ Q

( P# l# b6 x! ]. m! i5 H  D4 T. ^8 Q) X9 y, o8 S% u
   此本质地为白麻纸,系唐代物,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,当属唐人勾摹本。此卷直至明代,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,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“似永兴(虞世南)所临”,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,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“唐虞世南臨禊帖”。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,故亦称“天历本”。
- \8 S2 r! V$ {0 _+ Z! ]& u  Q" G  H  此卷用两纸拼接,各14行,排列较松匀,近石刻“定武本”。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,点画较圆转,少锐利笔锋。勾描的墨色清淡,气息古穆。据考证,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。
6 d- M  a4 ]2 o* y% o& x' L* j! P  卷中共有宋、明、清诸家题跋、观款17则,钤印104方,另有半印5方。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“天曆之寶”朱文印、后拼纸下所题小楷“臣张金界奴上进”一行,均真。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,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、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。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、观款,均真。, _+ K, z. f! q* D
 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、元天历内府、明杨士述、吴治、董其昌、茅止生、杨宛、冯铨,清梁清标、安岐、乾隆内府等处收藏。曾著录于明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、张丑《真迹日录》、《南阳法书表》、汪砢玉《珊瑚网书录》,清吴升《大观录》、安岐《墨绿汇观》、阮元《石渠随笔》及《石渠宝笈·续编》等书。清代刻入“兰亭八柱”,列为第一。
  l/ B: |, D" o: B2 ?5 Q9 ~   《兰亭序》褚遂良临本 ! _3 u& k$ X- w) o( d

7 f' S$ u6 X/ h' v0 @7 \  
5 q* u. S  _' P2 o" a$ S$ e6 M6 o6 W& Z7 D
  + y) Q$ Y- O! |; i7 e* c& _, o) w) n

4 I7 ]7 d* ~! G, r2 S9 p  4 k9 \. `- L" d7 ~
0 w! Z$ ]7 ^1 q% O1 Z& L
  
! Y& R* Q6 o/ I9 Y! X9 T; }/ ]3 j. w' W/ r1 F( j" z
  
( `  ]# r3 M  t( J
: O, r: N" Z+ `  5 o) c. K( U& [  t- Z
' R, I- `* m# g5 E8 N% Z
  
* l/ \( D. @1 ?' r& a
% K" n6 A# r! ]; r  
# ]# J  f0 ?* G4 f$ a8 d9 S! |$ t1 k9 _! C- C( d
  6 I" u0 ~1 z; }# C; y  k

7 Z! `, Z) @9 Z9 ^4 N7 J  7 S  P* A7 R1 C; S+ u+ y; Y' ^

0 f, R, T5 A' M% D; k  r4 }  
! D9 B' X; t1 K: A2 Q1 z# m; ^
  V, Y2 J1 I3 X% E- T/ k$ y  
/ a& g2 N+ Y. f# g( h3 c: P
4 F$ x$ S) L; h. l3 s. _2 @  
9 B) D1 w( C: J  n9 T& U5 Y7 r. A+ N0 ]2 B. w3 v
  
( c  n# x) ?0 U: Z, }& D; u0 e7 [& R# C5 Y
  
  T& ]% J, p$ Y" Q+ g- w& ~% f9 i+ c: y5 O# X! {
  0 t. W8 B* \7 q* p: q6 _) v  x+ N

8 b2 o+ h& D: [* ^9 N0 `  ; C" t+ @4 ]' p4 u4 w5 {0 y7 R$ {
( H( G+ W$ p. D; q; o1 ^, e
  3 j+ R, F$ Q6 `0 K

評分

參與人數 1威望 +45 收起 理由
amoebi + 45

查看全部評分

 分享同時學會感恩,一句感謝的話語,就是最大的支持!  歡迎交流討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册

本版積分規則
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